第五零五章 荀家择主(2 / 3)

入侵,这三州肯定不是适合的地方;司隶、豫州一带有董卓,脑残了才会想着再回去;兖州有黄巾余孽作乱,他们这样的世家大族最是被黄巾给“看重”,一旦出现在兖州,必然是有去无回,直接pass;徐州,荆州是富裕之地,徐州陶谦老弱昏庸,无能之辈,荀氏也不会去投。荆州家族林立,如今的刘表刚接手荆州不久,而荆州家族素来排外,荀家好歹也曾经是闻名天下的大家族,而荆州的家族不过是一州的家族,荀家自然也不会去受气,荆州也就被排除。至于东吴,还没有经历过南宋朝廷的开发,现在还是贫苦的代名词,同样不考虑。那么细细一算下来,最后也就剩下冀州,扬州和益州三地可以供他们荀家选择了。

那么,三个选择当然只能选一个,还要继续排除。

先说说这三州的主人是谁,那么就比较容易说话了。冀州袁绍,这个可以不用介绍了,如雷贯耳;剩下的便是扬州刘繇和益州刘焉了。

益州刘焉或许并不是很出名,但是,他的儿子刘璋那就至少还是很出名的。当然,这个名声并非是正面,而是反面的。用一句话来形容刘璋,那就是引狼入室。把刘备引到益州,最终不仅把地盘给丢了,连儿媳妇都被刘备给抢了,真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都没刘璋惨!

且说说刘焉,刘焉在汉灵帝之时的名声还是相当不错的,当时刘焉的老师祝公去世了,作为弟子的刘焉本来是没有义务给老师服丧的。然而,刘焉却是辞去官职,给老师服丧,可见其德行。

其后,刘焉目睹汉灵帝朝纲混乱、王室衰微,故向朝廷建议说:“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应该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他本人自请充任交州牧,意欲借此躲避世乱。

那么,刘焉真的是如此大公无私,一心为朝廷着想的嘛?

交州是什么地方,大家都知道,盗贼横行。偏僻蛮荒的地方,刘焉一个汉室宗亲,会甘愿去交州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当官?交州远离朝廷,与朝廷相聚数千里不止。朝廷根本难以顾及,加上交趾常年有少数民族作乱。故此将原本只是一个郡的交趾提升到州的地位,朝廷派遣刺史和太守前去镇压。而刘焉若是担任交州牧,凭借刘焉其声名和能力,将交州打造成自己的私人领地。割据一方也就没什么难度了。如后来的交州刺史士燮,几代人割据交州,直到三国后期才被东吴所灭。

如此,刘焉割据一方的目的也昭然若揭了。而且,真正论起来,东汉走向衰亡,刘焉可谓是“功不可没”。

何故?

这就要追究刘焉提出的州牧制度了,原本朝廷只设有刺史、太守一职。刺史掌管政权,太守掌管军权,双方互不干涉。却又互相辖制。然而,因为当时的刺史、太守勾搭成奸,彼此联通,以致于地方民不聊生。在此情况下,刘焉提出州牧这个制度也没有问题。然而,正是因为刘焉提出的州牧制度,使得原本只是一个太守的董卓送点钱给当时的宦官,结果就当上了州牧。后来,大将军何进与宦官争斗,何进听取袁绍邀请地方诸侯入京诛杀宦官。在刘焉和袁绍的套路之下。董卓这才有机会入京并且祸乱朝廷。那么可以说,董卓有机会祸乱朝廷,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刘焉提出的这个州牧制度。

其实,刘焉当初提出这个州牧制度。也没想过当皇帝,只是想要割据一方,当个土皇帝罢了。直到后来,当时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本来想领交州避祸的刘焉因为听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之气,改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

于是以刘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被封为阳城侯,命其前往益州逮捕郗俭,整饬吏治。因为道路不通,刘焉暂驻在荆州东界。此时郤俭已被黄巾贼马相等杀死,但是刚称帝的几日的马相又被益州从事贾龙组织军队击败。贾龙于是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