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呼应(1 / 2)

锦绣绒华 贰柒柒柒 2179 字 2021-11-12

翌日,皇上嘉奖无名氏的诏书被张贴在天安门外,同时几十张副本速速向全国各处传递,其中当然也包括扬州的。

当驿马还在半路上奔驰的时候,宋舫已经接到了来自京城的一封信,用的永璐在京城布下的通道,所以速度极快,比官方的加急驿有过之无不及。

宋舫拆开阅后,神情凝重,找了张先生去书房说话。后来,还派人叫了永璐。

三人在书房中商谈了半日,有了定论。第二日宋舫便约谈了三个商业总会的会长,永璐也在场。

谈到一半,永璐率先表了态,面露肉痛之色地捐了一万两银子。

可那是人家女婿啊,三位会长尚在犹犹豫豫之际,汪家的总管家和总账房找上门来,拿出五张一万两的银票,也就是汪家义捐五万两。

三位会长面面相觑,四年前,汪家的义卖获了皇上的称赞,如今汪岐兰人在京城,下人们赶着来捐款,定是汪岐兰有确凿的消息和十足的把握。这事看来值得做,既然要做,就要做头一份,否则像上次一样,明明自家也掏了腰包,却让汪家独出了风头,当下三位都下定了决心,接下了宋舫的建议。

三人出了知府衙门,连夜向各自的会员发出通知,募集捐款,以非常高的效率,在短短的三日之内,收集了义捐款项。恰好皇上嘉奖的诏书刚到扬州府,被大大的张贴在知府衙门口。

跟着汪岐兰果然不吃亏,会长们见状彻底放了心,欢欢喜喜的将银票交到了知府衙门。

宋舫看着三位会长交上来的三叠厚厚的银票和捐款名册,心中喟叹。汪岐兰一早传来的信说得果然不错,她作为无名氏捐出的款果然成了引子。如今,扬州抢得了先机,他这个知府应能从中受益。

七日后,一封从扬州来的急报和一笔巨款震惊了京城。扬州城内商人在知府宋舫的号召下,慷慨解囊,一共募集了500万两银子,作为朝廷平西之役的军费,其速度之快和金额之巨都令皇上和博泰大大的惊喜。

博泰身上的担子忽然一轻,有钱好办事,有了钱,剩下的事都不算太难。

在他的积极建议下,扬州知府、商业总会和参与捐款的扬州商家都得到了皇上的嘉奖,被赞为忠君爱国拥军,为天下商人之表率。每个人的名字都在金黄色的皇上嘉奖谕旨上列的清清楚楚,还特意按人数制作了副本。可以想见,之后这些副本都将作为传家宝放在各位商人的家中,代代相传。

对博泰来说,扬州的惊喜是大的,除此之外还有小惊喜,陆陆续续有官员们站出来,表示支持平西之役,并捐献款项。虽然都是些小官,上不得朝堂,款项也算不得多,但不管是钱,还是人,都使博泰面对众臣时,不再觉得形单影只。自然,那最先跳出的几个小官,也给元盛帝留下了好印象。

“有些人毕竟老了,眼界窄了,胆子也跟着小了,还是年轻人有朝气,看来,新旧要更替得快些,这国家方有新气象。”元盛帝看着那几个年轻官员的名录道。

“是,皇上英明!”坤宁在旁垂首,口中呼道。

京郊驿站的一间房内之内,曲阳县知县刘鹏程看着一张字条,喜笑颜开,“坤宁大人诚不欺我!”

亲信看了字条中的内容,亦翘起了大指,“没想到,大人只花了小钱,便得了皇上青眼!”

原本准备好的大笔的议罪银,在坤宁的指导下,并未花出去,只花出去了区区几百两。

原是那天一进书房,刘知县将手中的扇子放在了书桌上,坤宁看了一眼,唇角勾起,问他是否把案子给捋平了,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便笑道,“刘大人,算您有运道。这议罪银嘛,不急着花,以后有的是机会。眼下倒是有个好时机,刘知县不用花多少钱,只要拿出几年的俸禄,再慷慨陈词几句便可以了。”

刘知县眼前一亮,”坤宁大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