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章 捡漏(2 / 4)

完美重生 夜十三 7523 字 2019-10-30

“你不去写小说,真是白瞎的你这个人才。”周培嗤笑一声说道。

周爱玲夹起一片火腿放到沈川嘴里,笑着说道:“闭上你的嘴吧,吃完我们还要去录歌。”

沈川嘟囔的说道:“录音我就不去了,这几天我要领略一下祖国心脏的风光。”

周彦问道:“用不用我陪你?”

沈川说道:“随你,我是无所谓。”

周彦嘿嘿一笑:“我还是留下来陪你吧,你自己一个人,开车哪也找不到,要是打车,还的被黑司机坑。”

沈川看着沈禾问道:“你呢?是跟我光光大帝都,还是去跟他们录音?”

沈禾说道:“我去跟玲姐他们录音。”

沈川无奈的摇头,他真没想到,这丫头对音乐和演戏这么有兴趣,在另一个世界的时候,他也没发现啊。

“行,你开心就好。”

吃完饭了,大家各奔东西,小狗子又被沈禾抱走了。这小东西还有点不愿意,想要跟着沈川,但被沈禾很强势的拎着两只腿扔上了车。

“车钥匙给我!”周彦把皇冠的钥匙拿到手中,“去哪?”

沈川上了车:“不知道,你想去哪就去哪。”

周彦说道;“今天是周日,去潘家园吧。九二年的时候那里规划成了旧货市场,听说这两年发展的相当快,古董字画的,卖什么的都有,我们去看看,也许能捡个漏,淘到老货,那可就发财了。”

沈川无所谓的说道:“行,那就去看看。”在另一个世界,他在帝都呆了好几年,潘家园一次都没去过。

此时帝都的文物古玩市场,有两种泾渭分明的形态。一种是古玩城,以及新兴的若干个艺术品拍卖公司,他们以质高、名贵、上档次为取向。另一种则是专卖古玩旧物的摊群市场,旨在迎合群众性的收藏热,营造一种精粗杂陈、各取所需的集市氛围。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逛古玩摊不仅是一种乐趣,也是投资收藏的一条财路。只有市场经济才有可能把收藏活动中的艺术情趣和投资效益结合起来,成为兼得的熊掌和鱼。这或许就是芸芸众生的逛摊者所孜孜以求的共同期盼。

早上八九点钟,潘家园已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热闹非凡。摊主们穿着厚厚的棉衣,一开市,便把自己的货物摆好码齐,搓着手、跺着脚跟前来购物的游客讨价还价。

潘家园真的很大,分前后场,前场右侧为古籍旧书。由于卖方要有当地出版管理部门的经营许可证,故多为京城人经营,以新版旧书为主,也有民国期间的旧书刊、画报等,最引人注目的是红彤彤的语录和像章,还有六十年代前的各种画册、杂志、连环画,以及各种旧邮票、旧信封和旧明信片等。

前场左侧为古旧硬木家具,主要经营红木和花梨木的太师椅、翘头案、万历柜、古玩架、隔扇板、大屏风、明式盆架,以及各种木雕花板。因家具笨重,也多为当地人经营。

后场有十排罩棚两千多个摊位,这里的摊贩来自全国各地,卖什么的都有。大多数都是古玩字画,至于有多少真东西,那就只能靠自己的眼力了。此外,还有专门打游击的“行商”,就地抓货,现趸现卖,货拿手中,招揽买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沈川和周彦混在人群中,东瞧瞧西望望,看什么都很稀奇。当然,来这里逛的,并非都是有收藏梦的发烧友和拣漏儿抓货的行里人,如此集古今中外、五花八门、洋洋大观的艺术品市场,作为京都的一景,还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观光、闲逛和看热闹的中外游客。

“老沈,快点,去那边看看!”周彦在前面,回头招了下手。

沈川正蹲在一个小摊前,拿着一个鼻烟壶在看着,摊主四十多岁,黑瘦黑瘦的,戴着瓜皮帽,里面穿着棉袄,外面套着灰色棉麻挂,抱着胸,双手吞在袖子里。

“小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