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打不赢的战争(2 / 3)

那个时候的领袖们,也没有王和皇帝这样大的权力。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皇帝和王不是本来就有的,为什么如今的人要把他们看的那么重要,不敢违逆他们的意志,要屈从于他们的统治和权威?

思想就像是一条坚固的大坝,可一旦这条大坝出现了缺口,新鲜的思想就会不自觉地渗透进来。

李东来还没有发现,孟南贞给他打开了一扇怎样的窗户。

宜将剩勇追穷寇,孟南贞很清楚,自己的话给李东来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但如果不趁机把这个口子撕的更大的话,那么李东来很快又会变成原来的样子。

“先生刚才问我,为何陛下体会不到你们的苦心。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你们要实现心中的抱负,就需要有足够的权力才行。权力从哪里来?这天下间的权力就这么多。被你们拿走了一些,皇帝的权力就少了几分。您说,权力之争,皇帝会退让吗?”

李东来木然坐下,久久无言。

他的心中更是五味杂陈,乱哄哄地形成了一团浆糊。

孟南贞的说法,为他打开了全新的天地。也让他发现,以往自己的很多想法,其实都偏颇了。

不对,不光是他,而是几乎所有东林党人都想差了。

他们一直以来都以为,自己是在和阉党斗争。

只要斗掉了阉党,那么大明就会迅速地政治清明,众正盈朝,重新变成那个强大的大明。

现在陡然发现,他们的对手其实不是一群阉宦,而是藏在他们背后的皇帝。

这个发现,着实刺激到了李东来的价值观。

孟南贞依着他也坐下来,娓娓地道:“其实皇权和臣权的斗争,自古以来皆有,而且一直都不曾断绝过。先生应该知道丞相之旧事,便是连本朝初期,也是有丞相之位的。可自从胡惟庸案之后,丞相一职便彻底消失。先生,时至今日,胡惟庸到底谋反与否,可还没有定论和实据呢。”

聪明人之间说话,不需要说的太透,点到即止。

联想到孟南贞之前的言论,李东来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朱元璋只是利用胡惟庸谋反的借口,消灭了权臣,同时巩固了皇权,完善了皇帝专制。

自此以后,皇帝一言九鼎,大权在握,整个朝廷也都变成了皇帝的一言堂。

孟南贞又道:“可皇帝终究是一个人,精力有限。国家的事务千头万绪,在所繁多。一开始类似于太祖、世祖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还好,尚且能够把控的住。但到了后来,皇帝多长于深宫,才略有限,处理起朝政来渐渐力有未逮。于是,曾经被压制下去的臣权又慢慢开始抬头了。弘治朝时的李、谢、刘三阁老旧事,先生当有所耳闻。”

李东来情不自禁点头,对这些自然十分熟稔。

因为弘治朝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和他一字之差,让他十分感兴趣,所以曾特别了解过这段历史。

当时的弘治皇帝性情温和,知人善任,把朝政大权全都委以李东阳、谢迁、刘健、刘大夏等人,果然让大明一改英宗以来的颓势,实现了弘治中兴。

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都对当时的李东阳等人羡慕不已,觉得他们恰逢明主,才能一展报复。

然而今日,孟南贞却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了他。

不是李东阳等人运气好碰到了明主,而是那个时代的皇帝能力不强,所以强有力的臣子把控了权力罢了。

孟南贞的论证还没有结束。

“因为弘治皇帝的软弱,导致那一个时期的臣权空前强大,前有李、谢、刘三公,后有杨廷和一言而决。可也正是到了这个时候,深感到权力受到威胁的皇帝开始了凶猛反扑,后来的大礼议,结果如何,先生您也是知道的了。”

嘉靖年间的大礼议之争,明面上是皇位正统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