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成王(2 / 3)

汉阙 七月新番 278 字 2020-06-20

只为了救援乌孙那么简单。

刘弗陵站起身来,只着足衣,在厅堂内慢慢踱步,最终想到了一个可能。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大将军,真是公忠体国,要替朕分忧到底啊。”

他忽然有些无奈,又有点烦闷,烦闷到想砸点什么,最后却哑然失笑,看向侍从在旁的金建,问了他一个问题。

“金建,你知道周公么?”

“当然知道。”

“那你说说周公的功绩。”

金家的家教从休屠阏氏就很不错,积极学习五经,让自己变成真正的汉人,金建道:“周公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平定三监之乱,东征克殷,践奄,行封建,营建洛邑,制礼作乐,最后功成身退,还政于成王。”

刘弗陵就更娴熟诗书了,他有心疾,能静不能动,除了在建章宫未央宫读书,还能做什么?颔首道:

“不错,朕听大鸿胪说过,贾谊曾评价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他变得严肃起来:“那你,知道成王么?”

“当然知晓。”金建理所当然地说起“成康之治”来,却被皇帝下一句话问得哑口无言。

“除了这四个字,还有其他具体事迹么?”

金建还真没想起来,唯一记得的,就是周成王七年,刚刚亲政的周成王,曾在洛邑大会诸侯、四夷,那也是周公归政后,他唯一被史书记下的活动了。

可悲的是,就这一件,还是周公返政前安排好的,叮嘱成王一定要照做。

然后就没了,周成王据说在位二十载,竟再没一件值得记述的事。

刘弗陵叹息:“那是当然,因为目光所及能走的路,早就都被周公走完了,成王只需要沿着周公的脚印往前走即可,正如他对周公说过的:汝受命笃弼,丕视功载,乃汝其悉自教工!”

所以世人记住了周公的功绩,将他说成是五百年一出的圣人,至于成王……

“不过就是个听话的平庸孺子罢了,除了一句成康之治,他什么都没留下。”

刘弗陵在学尚书时,读到那些周公留给成王的《无逸》诸篇,心态与盛赞周公的儒生是不同的。

他仿佛看到和自己一样的少年天子,一如那幅“周公负成王图”里画的一般,最初时幼弱,被周公乘着伞庇护,为他遮风挡雨,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是感激,故小人欲谋害他时,对其信之不疑。

但后面的事,帛上却不会画出来。

“那少年天子渐渐长大,最终都高过了周公。”

元凤元年,也就是燕王谋反那年,刘弗陵14岁,他的身高超过了矮个的霍光,也从那一年起,他们君臣互信的关系,产生了变化。

“尽管成王已经成年,但周公撑着的伞,不管他有多高,却始终罩在他头顶,将其围了起来,隔绝内外。”

哪怕只是傀儡,小皇帝仍是大汉权力的核心,唯一的光源,但曾经需要依靠先帝遗诏才能坐稳位置的大将军,那虚影早已固化成了实体,挡在芸芸众生与皇帝之间,靠反射皇权的光,来号令天下。

“周公遮住的,不止是成王发出的光。”

“也挡住了外人看向成王的目光。”

“于是世人记住的,赞誉的,便只有周公了!”

周公当然是忠臣,是良臣,承前启后,奠八百年基业,可他的立场,与天子毕竟不同,没有哪个皇帝愿意大权旁落。

虽然身体不好,但年纪轻轻的天子,岂会愿意按照辅政划好的路去走?更何况,霍光是那种劳归于己,功归于上的人么?绝不是。

金建似是听懂了,看向被皇帝扔在一边的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