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秦可卿的改变(2 / 3)

重生之文娱教父 散言 3229 字 2021-10-05

有点苍白的皮肤晒黑了,不过精神状态好了很多,再也不是亚健康的状态了,成了一个真正的精神小伙。

这天下午,李侃正租了一个竹排在阳朔漓江上无目的的漂流,突然负责划船的船工老大说:“贵客阿哥,前面过不去了,昨天县里下了通知,要建设一个歌圩,这几天在彩排。”

“哟,那更要去看看了,是什么主题的歌圩?”李侃兴趣大起。

“哪有什么主题,就是县里想搞点收入,要当地人表演对歌给游客看,赚点门票。”船工老大朴实的很,实话实说。

“这不对呀,你尽量靠近一点,我远远看一眼。”

“县里有通知,我们不好靠近的。”船工老大为难的说。

“今天的租金翻倍。”李侃使用了最直接的方法。

“这不是钱的事,县里的规定我们要遵守的,不然村长要找麻烦的。”

“再翻一倍,四倍。你要是不去,我找别人了。”

“去,去,当然去,我一直可以送你到歌圩里面参观,保证你看到全景,一个地方都不会错过。”朴实的人,也有小算盘的。

“你们村长不管吧,不会给你带来麻烦。”李侃还真有点担心。

“没事,村长是我阿爸,最多挨上一脚,不会有问题。”

其实真相就如此简单。

于是这个船工老大,当地的村长的儿子,就带着李侃进入到了正在修建的歌圩。果然,一路根本就没有人来阻拦和盘问,碰到了几艘竹排,船工们也都礼貌的互相点头招呼。

看来这个自称村长儿子的船工老大还是蛮有人缘的。

李侃一边看歌圩里的基础施工和灯光、装饰,一边摇头。

他记得上一世这里搞的是“印象刘三姐”主题演出,那可是当地的一块旅游招牌,由大导演张艺谋执导,以沉浸感来带动观众的参与度,而且整个演出音响和光影效果尽善尽美。

造成的结果就是,只要到桂林的游客,不分淡旺季都会来看这个表演,并且为了提升真实感,营造噱头和话题性,有很多临时演员都是就地招募当地船员和居民来充当。

既宣传了传统文化、民俗,同时解决了当地的就业,给老百姓增加了收入,又节约了节目演出的成本。

一直持续经营快二十年,仍然长盛不衰,经济效益非常好,是个一本万利的买卖,当地政府和运营公司都赚得盆满钵满。

现在这么好的一个项目眼看就要被糟蹋了,李侃有点心里痛,但他知道这个表演的前提是什么。于是和船工老大搭话:

“大哥是这本地的官二代啊,咱们这里是不是有对歌的传统啊?”

“你还真问对了,以前我们这里是有这个传统的,后来开发了旅游资源,大家眼界开阔了,现在就没这一说了,只是老人们还有这个记忆,经常当故事给我们讲。”

“那这里最著名的对歌的故事、传说是说的哪个呀?要不你给我讲讲?”

“这村里的老人都知道,你要是感兴趣,我就随便说说,说不好,你别介意啊。”

可能是收了四倍的船钱,心里也有点过意不去。

朴实的船工老大就开始讲故事,估计是当做船钱的附加价值了。只听他缓缓的讲到:

“我们这里最有名的传说就是刘三姐对歌了,具体是这样。”

“在风景如画的桂林,静静的湖面上传来动人的歌声,吸引了正在打鱼的老渔夫和他的儿子阿牛。唱歌的人是壮族民众的歌手刘三姐。

她被恶霸地主陷害落水,攀上一条竹筏,沿江漂流到这里。?老渔夫把刘三姐留在自己家里。

他们上山采茶,下河打鱼,过着勤劳的生活。地主莫怀仁要霸占茶山,在刘三姐的鼓舞下,乡亲们拔掉禁止采茶的牌子,一边采茶,一边用山歌讽刺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