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毕其功于一役(2 / 6)

的话都没有,更是没有任何统一的号令;而等仗打到一半,突然觉得似乎可以签订和议了,又嫌勤王军吃得多,转头就给遣散了。

而这次,齐英宗甚至都不让勤王军再来,非说是和议将成,不用来了。

对于军士,不论是京师保卫战中的士兵,还是各路的勤王军,齐英宗的抠门程度已经是令人发指。宁愿从城中掳掠那么多的财物去拱手送给金人,也不愿意用来奖励士卒。

至于让将领敞开手总领京师防务、制定针对城外金人的作战计划……那就更是天方夜谭了。

事实上,整个靖平之变期间,种平远的策略都是完全正确的。

不论是最开始勤王,还是后来建议等勤王军来到确定兵力绝对优势后再出击,又或者是在金兵第一次撤退时咬住、重修黄河防线等等,虽然不一定是在当时状况下的最优解,但至少也是最为稳妥和正确的决策。

然而朝廷是怎么办的呢?

非要奇袭搞得人尽皆知,送掉一支西军精锐;不准追击金人,黄河防线也根本没有重修;为了解太原之围催促种平远在辎重、赏赐等等都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仓促出战,结果导致种平远战死。

当然,在这个位面中,樊存扮演的郓王在危急时刻赶到救下了种平远、解了太原之围,但前面的那些坑,种平远可是结结实实地全都踩了。

所以此时的这位官家能放开手脚地信任他们,他们又岂能不感动。

更何况刘法和种平远经过西军这么长时间的共事已经很清楚地知道,这位官家的军事水平,其实是很高的,甚至可以用深不可测来形容。

或许,这就是生而知之的人吧?

作为“我上我真行”的大佬,此时却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更让他们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

当然,或许正是因为官家懂兵事,所以才给他们充分的尊重。而越是齐英宗那样对兵法一窍不懂的菜鸡,越是会瞎指挥。

来到皇帝面前,刘法和种平远两人开始奏报。

“官家,金人驻扎在牟驼岗之后,也与我们西军发生过一些摩擦,彼此都带有试探的成分,有胜有败。

“金人谋划过几次进攻,但都被我军击退。

“此时已经有几支勤王军赶到,再加上几支后方的义军响应,我们与金人决战地时机已经到来。”

樊存点点头。

这一切自然也在他,哦不,是盛太祖的意料之中。

金人,也是看人下菜的。

靖平之变是一个纯粹由于皇帝愚蠢而造成的意外,这一点并不仅仅体现在守城上,也体现在野战上。

要袭营却搞得满城风雨这种事情就不用说了,关键是各路勤王军赶来之后,京师城外的齐军数量已经超过金兵,可齐英宗却硬是没让这些人发挥多大的作用。

当时齐朝的军队数量,是远胜金军的。虽然金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几乎没有任何一支齐军能够抵挡,但金军想要彻底消灭这些齐军,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种平远第一次率领西军回援京师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幕诡异的现象。

金人驻扎在牟驼岗,不敢贸然进攻,而种平远进城之后,西军以及周围被打散的各路齐军和勤王军,也按兵不动。双方就这样僵持了一段时间,直到那个愚蠢的袭营计划打破了平衡。

由此足以看出来,金人其实也不敢贸然去打这些周边的勤王军。

如果他们真的有十足把握,在攻城的间隙完全可以把这些勤王军也全都干掉,如果整个京师周围连一支可战之兵都没了,不论是攻城还是议和,金人不都能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么?

也就是说,金人其实并没有灭掉所有勤王军的把握,这些勤王军进攻不足,但自保还是没大问题的。

然而,勤王军互之间没有统属,也